普济禅寺

普陀山佛教网

2020/06/17

普济禅寺又称前寺,位于梅岑山东麓灵鹫峰下。普济禅寺原名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据历代《山志》记载,北宋元丰三年(1080)钦差王舜封出使高丽,归经莲花洋,有大龟负舟,便向大士祈祷,龟没舟行,以事奏闻朝廷,赐名“宝陀观音寺”。庆元年间(1195-1200)准卫王史弥远奏,列宝陀寺为江南“教院五山十刹”之一。嘉定三年(1210)八月大风,圆通殿摧。七年,住持德韶请赐钱万缗重修圆通殿,御书殿额,建龙章阁貯之。元大德二年(1298),命内侍李英降香修殿宇。三年,再次赐金百两鼎新殿宇。五年,命魏也先等赍钱三千缗建演法堂。至正十五年,寺因争讼事而废,住持大千慧照修复之。元末名士丁鹤年《题昌国宝陀寺》诗云:“神鳌屹立戴崔嵬,俯瞰沧溟水一杯。积翠自天开庵画,布金随地起楼台。祈灵汉使乘槎到,传法梁僧折苇来。若使祖龙知胜概,岂应驱石访蓬菜。”

明洪武二十年(1387)、嘉靖三十六年(1557),因海寇骚扰,寺院两度内迁。正德年间(1506-1521)寺一度重建于潮音洞西上。万历初迁回原址,逐年建复。万历十四年(1586)钦赐《藏经》,住持真表建藏经殿,参将候继高树唐阎立本、吴道子绘两块观音像碑于前殿。万历二十六年,寺遭火灾,金石俱焚。地方官惮于倭患,严禁重建。翌年,李太后闻讯,再赐《藏经》,寺僧建复藏经殿。万历三十三年,经太后干预,重建寺院于原寺址麓下宽广处,赐额“护国永寿普陀禅寺”。

清康熙四年(1665),遭荷兰海盗劫掠;康熙十年,再次徙僧。十四年,游民失火,寺毁。康熙二十三年,弛海禁,僧众回山复业。康熙二十八年,朝廷拨帑金鼎新。翌年,定海总兵蓝理延请潮音禅师主持山事,次第建复殿宇。康熙三十八年,康熙帝南巡到杭州,为给皇太后祝禧,遣使赍帑金到山,限期完成未竣之工,赐额“普济禅寺”。雍正九年(1731),发银7万两鼎新山寺,建海印池八角亭、御碑亭等。至此,寺内建成殿10所、堂16所、楼12幢、轩4处,在定海、台州等地建有下院5处。清代名士朱谨《壬午三月到普陀恭颂大寺》诗云:“梵刹标宸翰,巍巍聲岭南。拖云连叠嶂,缩海作空潭。遥集一千二,重参五十三。白华开欲遍,沽取并仙昙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(1964),普济寺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79年3月,驻军腾退,普陀山佛协着手抢修危房,重塑佛像。1983年,国务院列普济寺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寺院之一;多年来,佛协对各殿宇进行多次大规模整修,殿堂楼阁焕然一新,倍胜于昔。

寺正山门又称万寿御碑亭,中竖康熙“御制补陀罗迦山普济禅寺碑”,东侧竖明万历二十七年御制“再赐藏经碑”,西侧竖雍正九年“特旨修建南海普陀山普济、法雨二寺碑”。第二重天王殿,殿内四大天王、弥勒、韦陀像均系1984年重塑。天王殿外墙两侧立有当代应行久、唐荣源等捐助功德碑6块。

过天王殿,两侧为钟楼和鼓楼,飞檐琉瓦,巍峨壮观。钟楼上悬挂重7000余斤大铜钟,铸于清嘉庆十二年(1807)。

第三重圆通宝殿,单层重檐歇山顶,千人进内而不拥挤,有“活大殿”之称,殿中供高8.8米毗卢观音座像,1981年福建老艺人詹振辉塑;两边观音三十二应身像,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师生塑;中顶挂康熙三十八年御赐“普济群灵”匾;门内西侧关公立像,东侧韦驮立像。

第四重藏经楼,亦名藏经阁,康熙三十六年(1697)建。楼下法堂,供奉消灾延寿药师佛、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座像,称“三世佛”。

第五重景命殿即方丈殿,康熙三十六年(1697)重建。中悬康熙御书“狮子窟”匾。

第六重内坛,民国四年(1915)住持了余建,1997年翻建为2层楼。旁有功积堂5间,民国四年以烟霞馆旧址建,用作宾客楼。第七重灵鹫楼,建于1987年。

普济禅寺保存有宋代以来经书、佛像、圣旨、龙袍、玉印以及韩国、日本、东南亚各国馈赠的珍贵文物,现收藏于普陀山佛教博物馆。客堂前悬挂青铜大云板重2000余斤,系康熙二十九年(1690)住持潮音募铸。

普济禅寺鼎盛时期住僧千人。宋代以来,真歇清了、大川普济、一山一宁、孚中怀信、潮音通旭、了余珍道以及妙善心慈等高僧相继驻锡本寺。现任住持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、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、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。

作者:心毅

编辑:弘法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