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雨禅寺

普陀山佛教网

2020/06/17

法雨禅寺亦称后寺,位于白华顶左、光熙峰下。明万历八年(1580)大智禅师创海潮庵于千步沙之北,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。二十七年钦赐藏经。三十二年赐帑金,住持如寿、如光等增建殿宇,三十四年,赐额“护国永寿镇海禅寺”。明参将陈九思《今上赐“护国镇海禅寺”奉题一首》诗云:“东表神州浸大赢,盘根无地巨鳌擎。琳宫又创天开境,宝号新颁帝赐名。佛火夜悬龙藏晓,海灵朝结蜃楼明。香船万里帆于叶,得渡争跨彼岸行。”三十九年,再赐《藏经》。四十年闰十一月遭火,寺尽焚。四十二年,住持了空等重建斋堂、止阁,余殿逐年建复。崇祯十六年(1643),圆通殿焚毁。

清顺治三年(1646),住持明如于圆通殿址建小殿5间、伽蓝殿5间。康熙八年(1669)遭寇乱,寺焚,唯存殿塔顶。十年,水师提督张杰捐建大殿5间,当年遣僧,沦为荒墟。二十三年弛海禁,住持明益治荒结宇。二十六年,提督陈世凯等延请别庵性统禅师为住持,建藏经阁、东禅堂、三生堂等,翌年,建智食楼、教诫楼。二十八年赐帑重建方丈殿,次年建圆通宝殿。三十二年,建大雄宝殿及蓝公生祠。此后,又有禅堂、水月楼、怡情室、天王殿等殿堂之建。三十八年,赐金陵(今南京市)明故宫建材及琉璃瓦重建圆通宝殿,因殿顶有皇家宫殿九龙藻井,又称九龙殿,赐额“法雨禅寺”。雍正九年(1731),赐帑建御碑亭、天后阁、牌坊等。光绪初年,住持立山翻建圆通宝殿及大雄宝殿。光绪十二年(1886),住持化闻建拜经楼,渐成巨刹。

新中国成立初,殿宇年久失修,1956年,住持妙善鼎新之。后由海军进驻。1980年,海军腾退,1983年起,由普陀山佛协全面修复,重塑佛像,大修九龙宝殿。同年,国务院60号文件列法雨寺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。尔后,新建或重建的有拜经楼、九龙壁、石经幢、石牌坊等。1985年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将法雨寺划归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使用。199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列法雨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法雨寺基宽200米,深235米。东边天后阁3间,阁下为山门,建于清雍正九年(1731)。院内古木成荫,昔有石牌坊1座、旗杆2座和镌有“唵嘛呢叭咪吽”照壁1座,均已毁。现新建九龙壁高2米,宽12.5米,浮雕盘龙9条。东、西石经幢各1座,高12米,称“尊胜幢”和“大悲幢”。

中间第一重天王殿建于康熙三十七年(1698)。入门,东钟楼、西鼓楼,均双层重檐。拾级而上,第二重玉佛殿建于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雍正年间改名御碑殿,内竖汉白玉雍正御碑,并供玉佛,均已毁。现供玉佛高1.6米,1989年从北京永乐宫请来。

第三重圆通宝殿,单层重檐歇山顶,盖黄琉璃瓦,内顶九龙盘拱藻井,系从明故宫拆建;光绪五年住持立山大修,殿中供奉高6.6米毗卢观音座像,两旁善财、龙女;后壁为大型彩塑海岛观音群像,两边十八罗汉;殿外石栏“二十四孝图”乃明代石刻精品。庭院中有古银杏树2株。1962年郭沫若题名为“龙凤古柏”。

第四重御碑殿,昔有“康熙蠲免钱粮碑”及雍正汉白玉御碑,均已毁。现殿中供奉千手观音。第五重大雄宝殿,中供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消灾延寿药师佛,合称“三世佛”。大殿东配殿供“西方三圣”;西配殿供关帝。第六重藏经阁,楼上昔为印光法师寮房,现为“印光法师纪念堂”。楼下中间法堂,西侧称正续堂,又称“西方丈”或光熙山房;东侧称“东方丈”或锦屏丈室,均建于康熙二十六年,光绪三年住持立山重建。

东山门内依次为龙王堂、三圣堂,今为伽蓝殿;松风阁,又称芋香楼,楼下为功德堂;内坛,上悬康熙三十八年御书“修持净业”匾。东侧第二排依次为后斋堂,后改建为拜经楼,毁后于1989年重建;鹤烟居、香积厨,今改建为大斋堂。

西山门内依次为蓝公祠,内祠挂清定海总兵蓝理像;水月楼,楼下称华悦堂,现称老客堂;挹翠轩,楼下称三生堂,今作库房;正续堂,又称大方丈(殿),现楼下作新法堂。西侧第二排依次为华楼,1984年建为1号宾客楼;斋戒厅,旧为留衣堂,今重建为2号宾客楼;雨华楼,今称新客堂;智食楼,又称云水堂,今作餐厅;怡情室,又称珠宝殿,内供康熙四十八年御赐珠宝观音1尊,建国初失窃。

1989年以来,改建西客堂、翻修大雄宝殿。挂有赵朴初、张性初、孙信德、马鼎煌等所书楹联27副,匾额35块。殿台六重,依山起势,飞楼插空,曲径通幽,蔚为壮观。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。

作者:心毅

编辑:弘法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