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秀讲院
普陀山佛教网
2020/06/17
隐秀讲院原名隐秀庵,位于白华山西麓雨华岙。据民国《普陀洛迦新志》等记载,明万历末(1605-1607),督造内官张随为表彰山僧如秀禅师徒性昙监造普陀禅寺辛劳,许建庵院修净于此,题额“隐秀”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),本庵养源寂童禅师出任普陀寺住持,徒孙普授率广懋、广盛、续昌等集资重建。康熙十年(1671)迁僧内陆,庵宇荒废。二十三年驰禁,普授率徒广君等回山重兴故土,改建大悲阁于正殿之后,规制胜昔。《山志》称其“林石幽秀,梵宇精严,为西南之冠”、“署额题联倶大雅不群”。同治年间(1862-1874)毁于火,僧宝树、隆障远赴福建募化重建。清释铁莲《游隐秀庵》诗云:“烟树全遮一院深,胜灵肩辟费多金。谈玄拂麈香飘袖,坐石观花翠滴襟。重登楼台依峭壁,嵯峨殿阁起幽林。上方绝少凡人迹,欲扣云扉不可寻。”与白华、海岸、净土、磐陀、梅福诸庵并称“前山六大房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僧悟修、道明等居之。1994普陀山佛协收回重建。1997年拆除重建,2000年竣工。“易禅为讲”,专宗天合。院内建筑精致,梵相庄严,陈设高雅。天王殿供奉仿清雍和宫韦驮、弥勒及四天王像。大雄宝殿供奉毗卢遮那佛(法身)、卢舍那佛(报身)、释迦牟尼佛(应身),合称“三身佛”,两边仿宋十二圆觉像,后为仿明水月观音壁画。藏经楼貯《乾隆大藏经》、巨幅唐卡等。院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书题。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设此。
作者:心毅
编辑:弘法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