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音古洞

普陀山佛教网

2020/11/02

梵音古洞原名梵音洞庵,位于青鼓垒东尽处。据清康熙《南海普陀山志》等记载,明崇祯二年(1629),镇海寺(今法雨寺)住持寂住建为退居处。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8),僧普福同徒博文大修。三十八年(1701),御书“梵音洞”额;四十年,和硕显亲王书赐“洛迦胜景”匾。康熙五十五年,原宁波知府甘国璧捐资建瞻圣阁。法雨寺住持性统撰《梵音洞建阁记》。雍正九年(1731),赐帑金鼎新殿字。嘉庆十一年(1806),年久失修,僧仁贤外出募捐,画商林聪官捐款鼎新之。同治间(1862-1874),僧良俗同徒性春重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僧德生、积成等居之。1982年起,佛协集资重建。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批复,将梵音洞划普陀山佛协管理使用。1994年增建寮房。

山门内甬道间照壁镌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七个大字。殿台两重,筑有雕栏石阶。第一重东西厢楼各6间,用作僧寮、客房和库房。西楼后有罗汉堂3间,内供奉木雕贴金罗汉立像500尊。第二重观音宝殿3间,供奉泥塑贴金鳌鱼观音立像。

大殿东南隅濒海有梵音古洞,洞壁高80余米,宽仅2至4米,深邃莫测,两崖危立如门,中嵌一石,如巨蚌街珠。波涛汹涌入洞,声如惊雷,昼夜不绝。洞内雾霭茫茫,幽泉滴滴,回光返照,潜岩隐现,朝晖夕阴,变幻莫测,相传为大士现身处。崖间有“梵音洞”三字石刻。清代刘廷漠《梵音洞》诗云:“高崖绝磴势穹窿,峭壁平分浩渺中。色相俨然波接引,洒来花雨化长虹。”2003年6月,台湾灵鹫山佛教团体护送一尊青铜铸多罗观音像供阁。

作者:张强

编辑:弘法办